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优秀10篇正文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我的母亲》 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细腻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划关键词句,品析含义,体会文章细腻的语言风格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文体

播放配乐诗,引入课题《我的母亲》,请同学在题目前加一个动词,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忆)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回忆性叙事散文

板书:回忆(思念)

二、检查预习,概括情节

1、文章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背儿赏灯 讲述小说 陪儿落泪 深夜做鞋

2、指导学习方法,布置学习任务

勾画:描写人物的语言

品析: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批注:我的阅读感受

三、细读文本,感受人物

1、跳读“背儿赏灯”的段落——欣赏母亲的“美”

明确:“微笑”、“蹑手蹑脚”、“好几次”等词语 —— 活泼、欢悦、柔和、青春(可爱的性格)

(学生默声跳读,勾画描写母亲的语言,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板书:可爱

2、听读“讲述小说”的段落,——探讨母亲的“泪”

明确:挥泪痛哭——艰辛命运的共鸣(能干的才具)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训练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文本的能力。

板书:能干、惋惜

3、演读“陪儿落泪”的段落——感悟母亲的“泪”

(1)学生先跳读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

明确:饮泣吞声——望子成龙的期盼 (严格的慈爱)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后集体演读,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演读: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板书:慈爱、感念

4、默读“深夜做鞋”

(学生默读,勾划描写“我”心里活动的语句,圈出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居然、眼巴巴、歉疚、不安等词语 —— 回报母亲的奉献(努力的精神)

板书:奉献(劳苦)、歉疚

四、回顾文本,探究主旨

1、回顾四个记忆片段,这是母亲对爱的 ?

明确:表达和期待(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2、通过首尾的段落,这是儿子对爱的 ?

明确:感念和歉疚(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追念的感激吗?

出示文章第八段删减内容:“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明确: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

五、美文赋诗,余音袅袅

(将文章改写成一首散文诗,配乐朗诵,结束教学)

《我的母亲》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文是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 “宽恕、轻薄、仁慈、文绉绉”等重要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物资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型】 讲读课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让学生谈一谈母亲对自己管教的一件往事并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一、导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和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学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听故事,了解胡适的母亲

讲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四、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字词,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后齐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五、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二) 合作交流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 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诵读相关内容,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把握文中的主要事件。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学生讨论发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中写的主要事件及母亲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遭到严厉责罚──教之严

(4)母亲为我舔眼翳--爱之慈

(5)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6)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7)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1)、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师作点拨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遭受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评母亲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2、谈感受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3、赞母爱

用歌曲或名言歌颂母爱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七、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应以积极奋发的态度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由衷地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孝敬您!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学生边听歌边整理有关母爱的诗句和名言俗语

1、【欣赏“诗中的母爱” 】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八、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九、板书设计

教子有方 仁慈温和 敬爱

我的母亲 对子严格 宽容忍让

胡适 有刚气 怀念

《我的母亲》教案 3

关于作者:

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曾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四岁时便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学习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

关于本文: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管理和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现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词语积累(给加红的字注音并解释)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翳( yì ):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龌龊(wò chuò):不干净,脏。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下流: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轻薄: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二、分析课文,然后思考:

1、 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2)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5)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1)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

2) 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

3) 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4) 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三、课外探索。

1、母亲往往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产生重要影响?同学们,你们的母亲,哪一点给你们的印象最深?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事情,把它们写一写。

《我的第一本书》学习要点

你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随着记忆,与作者一同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书”对我们共同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掌握下面的词语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马鬃(zōng) 搀和(chān) 调教(tiáo)

2、 注意下面字词的书写。

幽默  梦幻  红薯  稀奇  奥秘  苦楚  崇敬  欣慰

3、 成语积累

翻来覆去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我的第一本书",而是通过“前几天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2、“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和沉重。作者自己家的生活是困窘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5、 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两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既是作者的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6、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现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思考问题:文中有哪三个人物最让人难忘?自选其中之一,虚构一篇小故事。

提示:二黄毛、乔元贞、老师"弄不成"。注意理解文中对这三个人物的描述。

四、牛汉创作过很多的诗歌,请同学们阅读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体会一下牛汉诗的特点。

悼念一棵枫树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

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4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

一、真挚、深沉的母爱。

二、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三、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的亲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十三岁时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了《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的动人形象。

二、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课文:1、理解识记字词。2、结合课后第一题,课文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的爱子情深。

(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引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人影憧憧(          )               睡眼惺忪(               )

蹑手蹑脚(          )                娓娓动听(          )

万籁俱寂(          )

2、对第一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重在诵读欣赏,体会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和爱意。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对第二个片段涌流的泪珠,重在体会母亲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诱的良师素质。

对第三个片段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精读这一片段,重在理解母亲期待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引导学生懂得写人之心态,要善于写出心灵中复杂矛盾的一面。

对第四个片段劳碌的身影,重在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干以及我的歉疚和激动之情。

(三)、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本文的句式一般较长,多用修饰,注重描摹,强腻刻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如“我自己咆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前用坐在旁边缝纫着的限定,哭着前用唏唏嘘的泪如泉涌修饰,声音前用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修饰,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结构严密。这句话如果改成短句,似乎可说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母亲也哭着,她坐在旁边,唏唏嘘嘘嘘,泪如泉涌……声音呜呜咽咽,断断续续,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意思虽没有增多或减少,但似不能表明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与哭着等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描写的细腻程度上似有了 一定的差别。

细腻描写的语言中有着真挚、深沉的感情。例如:“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句话所揭示的内容,这句话所流露的感情,则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子,几乎无独立身份可言这一现象的深沉的谴责、控诉之情,也似乎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叹号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

(四)强化训练:

1、在横线上,填进恰当的成语。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交妇含冤的美好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                   ,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睢着,                       ,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                      的挥泪痛哭一顿。

2、体会加点词语的感 情色彩。

(1)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2)不幸又有一次中断,背不下去。

(五)课堂小结: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作者正是摄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母亲的感情丰富,母亲的勤劳能干。

(六)布置作业 :

你还记得自己母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写出几个片段。

《我的母亲》 教案 5

一、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结全文

四、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我的母亲》教案 6

一、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互动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糜 翳 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1020.tif)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一一“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

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

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

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三、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试教通讯》2003.4)

《我的母亲》教案 7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周星期三)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八。 课后记录:

(第三周星期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8

【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穈先生(mí) 广漠(mò) 捞着(lāo) 嬉戏(xī)

b、掷铜钱(zhì) 厌恶(wù) 摹画(mó) 管束(sù)

c、眼翳病(yì) 抽屉(tī) 容忍(rónɡ) 泡茶(pào)

d、文绉绉(zhōu) 绰号(zhuō) 牢骚(sāo) 锁匙(shī)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a、卑劣,不道德。(  )

b、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

c、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

3、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4、下列句子中属于主谓句的一项是( )。

a、穿上吧,凉了。

b、于是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c、到了后半夜,快要“封门”了。

d、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

5、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

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6、对文中第一句中“野蛮的孩子”一语,我们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文绉绉:

庶祖母:

8、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 ”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2、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d

2、a、下流 b、翳 c、文绉绉

3、b

提示:此题要先认真辨析供选诃的意义差别(通常只选两到三个词作比照),然后结合上下文意或前后搭配来判断选择。

4、d

提示:此题只要通过压缩句子主干,辨析主语、谓语是否齐全即可。

5、c

提示:a中“只得”有些不情愿;b中“必得”有强迫之意;d项中“就得”不能突出感谢的原因之多。c项既强调了“感恩”,又与上文的列举数量相吻合。

6、“野蛮”一词,在文中并无贬义。“野蛮的孩子”主要指那些身体健康、淘气、敢于冒险的孩子。

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7、绉绉:文雅的样子。

庶: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文中指祖父的妾。

8、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提示:此类题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即可。

9、不矛盾。

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10、“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

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

11、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

提示:此题要先分析全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常用写作手法来思考。

12、“惊讶”的是“我”会冻得如此厉害,“不问”是知道了原因,且心疼儿子,怕自己忍不住哭。

提示: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认真分析。

13、对那些为别人搭� (意近即可)

14、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意对即可)

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议论抒情句、点旨句、哲理句等作答。

15、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令我终生难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6、答案不唯一:如心灵桥、民心桥、希望桥、师生桥、信息桥等。

提示:合乎想象,有现实意义即可。

《我的母亲》教案 9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学生讨论、明确: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母亲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截取母亲生活中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启发诱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本文是写血浓于水的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饱蘸深情,写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板书:母爱无言润物无声

——《我的母亲》邹韬奋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批注。

(1)扫除字词障碍,

(2)抓关键词句,

(3)通过联想与想象作批注。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出你动情的理由。

四、写法总结,点拨升华

1、感情真挚

2、截取法

3、细节描写

4、叙议结合

5、语言特色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自然界的一切,都象征并表露着母性。太阳,是大地的母亲,她以热量孕育了大地,用光明拥抱大地。大地,是树木花草的母亲,她生育并培养它们,直到它们长大。树木花草又是香甜可口的果实和充满活力的种子的慈母。而宇宙万物的母亲,则是充满美和爱的无始无终的永恒不灭的绝对精神。母亲这个字眼,蕴藏在我们的心底,就像果核埋在土地深处。在我们悲伤、欢乐的时刻,这个字眼会从我们嘴里迸出,如同万里晴空和细雨蒙蒙时,从玫瑰花蕊溢出的芳香。课下,请同学们下列题目之一做一做

1、截取自己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断写一篇文章。

2、与朱自清的《背影》比较阅读,看有哪些异同。

3、如果你觉得过去母亲给你留的印象不深刻,回家给母亲洗一次脚,认真观察活动的细节,细心体会,写一篇文章。